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 https://disease.39.net/bjzkbdfyy/170805/5599614.html「本文来源:黑龙江日报」
今日女报/凤网特约记者李保周志武
东京奥运会,中国的第6块金牌,拿得很刺激。
男子举重67公斤级决赛,谌利军惊险地夺得金牌。
赛后他哭了。
很多了解他经历的网友也哭了。
因为这不只是一枚惊喜的励志金牌,更是一个苦孩子的逆袭人生。
他的故事,特别值得看。
他背后还有一个女人的故事,更加值得看。
日本东京时间7月25日晚,在这里举行的第32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重男子67公斤级决胜中,湖南安化伢子谌利军以抓举公斤、挺举公斤、总成绩公斤,夺得东京奥运会举重男子67公斤级冠军。
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,当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回荡在东京上空时,激动的泪水一次又一次模糊了这个青春男孩的笑脸,泪光盈盈中,谌利军的思绪飞过美丽的太平洋,飞越千山万水,飞到了母亲身边,与母亲走过的那些风雨岁月一幕幕在他眼前浮现……
冲云破雾,毅然送儿子训练举重
图为母亲谌友珍和儿时的谌利军。
今年28岁的谌利军出生在湖南省安化县东坪镇杨林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,他的出生给平凡的家庭带来了生机。父母和奶奶都很疼爱他,小时候谌利军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,父母务农打工,一家人生活得幸福美满。
谌利军的父亲身材魁梧,当时和几个同村的乡亲跑货运,能轻轻松松拉起斤的货,是村里出了名的大力士。
也许是父亲的遗传,谌利军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,身体好,没打过针,力气大,爬得高,跳得远,有股狠劲。“十几米高的树,别的孩子爬不上,他一下子就爬上去了,中间不歇气。”发小谌稳喜回忆,“上山爬树采果子,都是他爬到树顶上摘,我就在底下等着接。”
谌利军从小就不爱读书,上了一年学,二年级的时候就不想上学了,奶奶说,你不上学可以,去把今天的猪食草割回来。谌利军二话不说就背着背篓上山去了,过了半天,他背着一篓“草”回到家,猪能吃不能吃的,都给割了回来。当时正值寒冬,谌利军的手冻得像个包子。“奶奶,太辛苦了,我还是去上学吧。”
从那以后,谌利军没再逃过学。
10岁那年,谌利军的父亲去乡农机站办事,遇到好友姚球东,姚球东曾练过举重,是个大力士。姚球东见其父亲手大臂粗,就问,“敢不敢和我扳手腕。”谌利军父亲回答,“有什么不敢的,来呗。”姚球东输了,凭着经验,姚球东试着问谌利军父亲,“你儿子有没有劲,力气大不大。”谌利军父亲回答,“很有力气,力气很大。”
第二天,姚球东带着谌利军到益阳少儿体校见师兄蒋益龙教练。蒋益龙对谌利军做了两项测试,立定跳远和俯卧撑。谌利军光着脚在水泥地板上,用力一跳,2.36米。俯卧撑做了五十个,考虑到没吃早中饭蒋益龙没让他继续往下做。
谌利军骨架大、肌肉有劲、暴发力强,是个练举重的好苗子,测试完,蒋益龙一眼就相中了他。但让谌利军来到体校训练,并非一帆风顺。谌利军的母亲谌友珍犹豫不决,当时家庭条件不是很好,送到体校,一年得花费近万。到底是不是块料,能不能练出来,也未知。听人传说,练习举重会影响身材,怕儿子以后找不到媳妇。加上谌利军又是家中独生子,作为父母舍不得孩子去举重。蒋益龙先后5次来到谌利军家,劝说谌利军家人,消除顾虑。
8月28日,临开学只有两天了,再不报到就晚了。当天,蒋益龙在谌利军家等了六个小时,不见谌利军回来,蒋益龙坐不住了,打着火把上山找谌利军,在山坡上找到了正在挖土豆的谌利军,蒋益龙拉起谌利军的手,“走,跟我去益阳。”最终,教练的执着和诚意打动了谌利军的父母。当晚,在父母的支持下,谌利军和蒋益龙去益阳少儿体校练举重。连夜,师徒二人乘坐手扶拖拉机去往益阳。
△谌利军(右一)和启蒙教练蒋益龙在一起
10岁还是围着父母撒娇的年纪,可10岁的谌利军为了钟爱的举重运动,远离了父母的呵护,被送到益阳参加长训。艰苦的生活环境练就了谌利军肯吃苦的精神,他平时话不多,比较内向,但是非常刻苦,有一股子执着劲儿。谌友珍担心谌利军年纪小不会照顾自己,且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开父母身边。
谌友珍第一次去看谌利军训练时,他晒得皮肤黢黑,个子小小的,举着杠铃,看着十分心疼。仅仅几个月就变得又黑又瘦,双手被杠铃磨得又红又肿,谌友珍心里很难过。她去找蒋益龙教练商量,想把儿子领回家休息一段时间。蒋教练认真地说:“谌利军这孩子天赋不错,是个难得的好苗子,只要他刻苦训练,将来一定大有作为。”
教练的话让谌友珍改变了想法,她鼓励儿子克服困难,坚持训练,并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:“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,你要勇于吃苦,不要偷懒,要为谌家争光,为祖国争光!”母亲的话时时鼓舞着谌利军。
谌友珍很牵挂在益阳的儿子,隔一段时间她就去益阳看望谌利军。隆冬时节,她见儿子脚肿得连袜子也穿不上,手肿得戴不上手套,她的鼻子一阵阵发酸,忍不住落泪。
饱经沧桑,为儿子铺就金牌路
在益阳体校学习的第二年,家中突降厄运,一向健壮的谌利军父亲突发脑癌,卧床不起失去了劳动能力。
家里的顶梁柱垮了,家庭经济负担全压在谌利军母亲谌友珍一个人身上,家里还有年迈的老母亲和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弟弟,家境陷入更难的境地。谌友珍怀着试探的想法来到益阳体校,想好好和儿子聊聊未来打算,是不是可以放弃举重,毕竟走举重这条路,太难。
在校门口,谌友珍见到了多日未见的儿子,“军仔,我们不练举重了,好吧?去学门手艺,找份工作。”谌友珍以为儿子会放弃,“我练了这么久,现在不练了,那我受的苦,不是白受了吗?我不管,我一定要继续练。”那一次,谌利军对母亲凶狠狠的。谌友珍在回去的路上,流泪了,她知道孩子在学校受了不少苦,可这孩子从来不和她说,生怕她担心,无论多苦多累,他都是自己扛。
丈夫和弟弟身体不好,儿子又打心底喜欢举重这项运动,从一开始选定这个项目就没想过要更换,这就难为了谌友珍,她一个农民,又没有什么文化知识,能有什么办法?只能到附近的砖厂打苦工,一头扎进了泥土里,勤扒苦做。
在砖厂,谌友珍主要从事做瓦的工作,这项工作异常艰辛,瓦灰尘很大,不幸的是,由于劳累过度,她长年累月皮肤感染,至今都有后遗症,一到夏天身上的皮肤就很痒。凭着一天40元的工钱养活一家人,昂贵的医药费和儿子的生活费压得谌友珍喘不过气来,但她坚定地说:“这个家只剩我了,我不能倒,我要为儿子作支撑,为儿子成长提供最好环境。”
谌利军(右一)儿时和小姨在一起
谌友珍的艰辛付出终于有了回报。年谌利军被选入湖南省举重队。进入省队,对谌利军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,但谌利军哭了,因为之前没有在大型比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,水平也不是最好的,对自己没有信心,他怕自己表现不好,训练几年后来被退回来没脸见人。知道了儿子的心思后,谌友珍对他说:“孩子,能够在省队待上几年,即使被退回来也没什么,不是每个运动员都能当上世界冠军的。”母亲的话激起了谌利军的斗志:“您小瞧我?那我一定要去国家队,拿个冠军让您看看!”
谌利军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,年,谌利军获得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,这让谌友珍倍感欣慰,她告诉谌利军要继续努力,家里有事妈妈撑着,尽管放心训练。之后因为谌利军的出色表现,被入选国家队。
然而世青赛夺冠的喜讯,并没有给这个苦难的家庭带来转机,年谌利军的父亲和叔叔相继过世,谌友珍和奶奶都哭成了泪人儿。
为了儿子的前途,谌友珍告诉自己一定要振作起来,她到长沙打了3份工,每天劳动时间长达十六七个小时,非常辛苦。为了多挣一点钱,她还主动要求多干活,连节假日都不休息。一天,厂里停电放假,难得休息的工人们喊她出去玩。谌友珍摇摇头,谢绝了。她在心里暗算了一笔账:自己一天不干活,要少收入几十块钱;如果出去玩,还要花销,一进一去,要多少钱呀。谌友珍来到一家批发市场当了一天的搬运工,从早干到晚,累个半死,挣了80元钱。
谌友珍血与汗的付出,谌利军看在眼里,铭记在心。他每天总是早早地来到训练场打扫卫生,进行热身训练。训练结束后,经常拉住教练要求“开小灶”加练。晚上,又在教室里补习文化课直至很晚。在教练的科学指导下,靠着好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,谌利军在举重训练的道路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:年夺得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冠军;年加入解放军队,并夺得世界举重锦标赛男子62公斤级总成绩冠军;年夺得世界举重锦标赛男子62公斤级总成绩冠军,并打破世界纪录。不断刷新的成绩总算没有辜负谌友珍辛勤的支持和殷切的期望。
年8月9日,在里约奥运会男子举重62公斤级赛场上,谌利军在这个级别的比赛上拥有绝对的夺金实力,然而,命运却偏偏在此刻戏谑地对他说了“No”。谌利军第一次抓举小腿出现肌肉抽筋,第二次试举仍未完成,最终只能遗憾退出比赛。
当时,这样的变故出乎大家的意料。经分析,可能是由于赛前降体重导致其体质下降,出现了抽筋的意外情况。尽管大家对此都表示理解,但是谌利军却深感自责,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情绪,痛哭地表示:“对不起教练,对不起领导,对不起祖国,我辜负了大家!”那一刻,全国人民都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悲痛。他也曾因此一度心灰意冷。
“孩子,没拿到奥运冠军没关系,你已经尽力了,家里的腊肉给你留着,妈妈等你回来。”在最迷茫、失落的时候,妈妈朴实的话语给了谌利军最大的鼓励与信心。谌利军放假回来休息了一段时间,他一直都没精神,他平时训练的时候从来也没出现过这种情况,谌友珍不停地安慰他、鼓励他。在领导、教练和队友的共同努力支持下,谌利军很快调整心态,走出了退赛的阴影,体质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。
不负母望,用金牌回报慈母
为迎接奥运会的召开,年10月,谌利军和队友们一起进行封闭式训练。“名单还没有定,谁都有可能上场,你们要认真做好准备。”教练再三叮嘱大家。大赛在即,正是检验自己的最好时机。谌利军憋足了劲要在举重亚锦赛上证明自己。
或许是自己练得太苦了,或许苍天就是喜欢捉弄人。就在大赛前的节骨眼上,“霉运”又一头栽到谌利军的身上——在一场比赛中,谌利军手臂出现了肌腱断裂。对于一位职业运动员来讲,奥运会前不足一年遭遇这样大的伤病,生理和心理上的打击可想而知。
得知儿子情况的谌友珍每天通过视频不断关心和安慰谌利军。在母亲的鼓励下,谌利军把心一横:“不能放弃,这是最后的机会,必须抓住,如果抓不住,真就完蛋了。”手术后很快回到了训练场,他一次次突破自我,为梦想、为荣誉而不懈奋斗。
“当时也想不了那么多了,已经吃了这么多年苦,最后只能拼了!”谌利军的回答听起来有些“轻描淡写”,但短短半年左右时间,从受伤到康复到恢复训练,再到重回巅峰,这其中经历了多么艰苦的过程,或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。
命运或许不公,但操守始终不变。对谌利军来说,这“操守”就是调整心态,寻找差距,主动训练。把每次比赛都看成是自己最后的机会,必须抓住。谌利军要“死扛”,谁劝也不行。教练组也被他的坚持所打动。挺举中的“翻杠”这个技术动作,对于肌腱受伤的举重运动员而言,恢复期必须要不断用杠铃压腕,那种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。在队医、教练等整个团队的专业指导和帮助下,慢慢地,谌利军的手可以使劲了,慢慢地,可以加铃片练了……起初,由于手臂肌腱疼得厉害,他在场上的动作严重变形,也产生了心理阴影:每做一个动作,都要先考虑会不会痛。这咬牙坚持的过程,也是自信心积累的过程。凭着顽强的毅力,谌利军终于战胜了伤病。
年4月19日,手术后仅仅6个月,谌利军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。谌利军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的年举重亚锦赛上,一路过关斩将,以6把全部成功、挺举公斤、总成绩公斤,夺得塔什干亚锦赛冠军!在这个“通往东京”的关键赛场上,他用近乎完美的表现证明了自己。
临行前,谌友珍要来北京为儿子送行,但谌利军没有同意。他在电话里对母亲说:“妈,您就别来送我了,这样会无形中给我带来压力。”7月19日,谌利军出发东京前,给母亲发了条短信,内容很短,“妈妈,我出发了。”
到达东京后,那种临战前的紧张气氛让谌利军感到了巨大压力。比赛之前,紧张的谌利军拨通了母亲的电话,谌友珍安慰他说:“军仔,你的想法要简单些,别自己给自己背上包袱。你能参加奥运会,本身就是一种胜利,别过分看重结果,我从没有指望你光宗耀祖,更没有指望你来改变我的生活,你只要能正常发挥水平就行了。”
年东京时间7月25日晚,谌利军以一颗平常心走进了赛场。从谌利军走上赛场的那一刻开始,谌友珍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电视屏幕。
儿子每举一次,她的心几乎要蹦出来一次。
特别是谌利军开把稳稳举起公斤的重量,但第二把抓举公斤、第三把抓举公斤皆以失败告终时,谌友珍不停地为儿子祈祷。
随着挺举比赛中谌利军一声怒吼将公斤的杠铃高高举起,获胜夺得金牌,谌友珍喜极而泣,挥舞着双手,飞快地走到电视机前,用手轻轻地抚摸着电视里儿子的脸,恨不得把他从电视里拽出来!
当沸腾的奥运村渐渐归于平静,谌利军拨通了母亲电话,还没说话已是泪流满面:“妈妈,我没让您失望,我拿到金牌了!”儿子那张疲惫的脸此刻一下子浮现在谌有诊眼前:儿子从小就离开了家,一个人在外面打拼,吃了多少苦,流过多少泪,受过多少挫折和委屈啊!谌友珍激动地对儿子说:“军仔,谢谢你,你辛苦了,为家乡父老争了光……”
其实不只谌利军,练举重的运动员,很多都是穷苦出身。
他们吃很多的苦,受很多的累,在训练和比赛中经常受伤。
他们把身材练得异于常人,有些还不太好看。
但他们为了一个梦想、一次逆袭的机会,坚持着,硬扛着,直到站上赛场,把那一份沉重高高举起。
是啊,寒门的苦孩子,逆袭不易。
他们是拼了多少力气,才能站上顶端,赢得一份荣耀。
希望他们的努力,不被辜负。
更希望每一个在人生路上咬牙拼搏的人,都能实现梦想,前路光明!
为谌利军,也为拼搏的我们。